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實踐活動理論成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教育實踐活動理論成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陶行知先生把滿腔的愛國熱情傾注于人民教育事業,始終把普及大眾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培養國家人才視為救國之舉,興國之計,報國之業,并以此為己任。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干事等職。
他結合中國國情,努力探求中國教育出路,尋覓中國教育曙光,致力中國教育改造。深信“教育是國家的萬年根本大計”,構思“國無游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性可舒”的理想境界。
創立生活教育理論。開展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普及教育、國難教育、戰時教育、民主教育運動,推行“工學團”“小先生制”。實踐“教育與農業攜手”“科學下嫁”“為農民燒心香”。倡導素質教育、創造教育。創辦平民就讀學校、安徽公學、曉莊鄉村師范、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譜寫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光輝的篇章。
按照下面的格式寫出來就可以了。不過格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真的研究過程記錄和結果。
1、題目
2、班級、姓名(如果是課題組,那么按照貢獻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過5個)
3、內容摘要
4、關鍵詞
5、開題報告中的前面幾部分內容:問題的緣起、選題理由、研究內容、目的、意義、核心概念界定、國內外研究綜述
6、正文: (1)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2)研究內容、研究假設 (3)研究步驟、過程如何 (4)研究結果分析和討論
7、結論
8、參考文獻
從觀念認識層面上來分析。
一方面,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深化了國情認識,增進了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提高了政治意識和政治敏感性。社會實踐的特點是學生親身參與,學生經過所睹、所聞、所為,引發所思,觸及心靈,升華體會,深化認識。在實踐中,青年學生深入貧困地區,了解國情,體驗民情,增強艱苦創業、立志成才意識;在實踐中,青年學生深入到革命老區,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英烈,促使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實踐中,青年學生目睹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的發展與變化,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走改革開放之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在實踐中,青年學生可以深深體會人民群眾的樸實、善良、勤勞,深諳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道德水平和自身修養。
另一方面,大學生具有信息靈通、知識豐富、反映靈敏的特點,他們在與地方干部、人民群眾的接觸交往中受到教育的同時,也向地方干部和人民群眾傳遞信息、傳播知識。目前部分地區,尤其是一些欠發達的地區,仍存在有部分鄉鎮干部未到過省城、部分村干部未去過地市城市的現象,更何況落后地區、邊遠山區的村民!他們獲得的信息量少,他們的思想觀念不夠解放,仍然存在著:在農業生產上,對傳統的耕作模式情有獨鐘,而對經濟結構調整認識不夠,甚至漠然視之;在外界交往上,相對封閉,缺乏外出務工的勇氣,不認識外面世界的精彩;在致富理念上,存在“小富即安”及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缺乏積極探索、正確對待風險的毅力和意識;在傳統思想上,不是移風易俗、吸取精華,而是封建迷信,甚至視“糟粕”為“至寶”,大學生社會實踐通過勞動中交流、培訓中講解、行動中示范等方式促進了農民、干部思想的解放和認識的提高。
從實踐現實層面上來分析。
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服務了社會、經受了鍛煉、提高了能力、體現了價值。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將知識奉獻給社會,服務于人民,在人民群眾的認可與贊譽中充實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體現了人生價值。
另一方面,地方與群眾不僅在思想、認識、精神上從學生社會實踐中得到啟發、提高、鼓舞,還在物質、技術、知識上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益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實踐活動理論成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實踐活動理論成果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