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傳染病教育活動由來及意義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傳染病教育活動由來及意義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洗手日的由來:
國際洗手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提倡,在該年的10月13日訂立的,目的是呼吁全世界透過「洗手」這個簡單但重要的動作,加強衛生意識,以防止感染到傳染病。
背景
在2005年10月,美國的科學家發現有證據顯示,原來發生在1918年,導致全球災難性瘟疫的西班牙流感,是由禽鳥傳播的「禽流感」造成。由於這些科學家發現引致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流感病毒基因和引致禽流感的病毒基因相似。
而繼1997年在香港發現由雞只引起可致命的人類感染禽流感死亡個案。禽流感在2004年再度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印尼等地爆發多宗人類感染個案,和多處禽畜野鳥集體死亡。而據科學家研究所指,禽流感的病毒很有可能經歷了多次變種,其對鳥類和人類的危險程度亦有所增加。再加上自2004年起,由於候鳥的遷移飛行,使世界上更多地方有大量鳥類死亡的報告,繼東南亞之后,中國青海新疆、俄羅斯、北韓、東歐也受到禽流感的威脅。禽流感對全球人類生命的威脅迅速增加。
國際洗手日內容
世衛將2005年10月13日訂為「國際洗手日」。在此之前世衛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以肥皂和用適當的洗手方法,來養成洗手的習慣,是可以減少兒童患上肚瀉等病癥達53%。以世衛估計每年有1800萬兒童死亡而當中90%是五歲以下的幼童,若然以養成洗手的良好習慣,至少可以拯救達一半數目的兒童。
「國際洗手日」主旨是推動全球性的普遍教育,推動洗手對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針對醫護人員,因為他們是經常接觸能威脅人類性命的疾病來源的一群。
正確的洗手方法
應使用清潔的水來洗手。
1992年9月25日,天津醫科大學眼科教授王延華與流行病學教授耿貫一首次向全國倡議,并在天津召開了全國愛眼日第一次研討會。這一倡議受到眼科學界和眼科專家們的響應,決定每年5月5日為“全國愛眼日”。1993年5月5日,天津首次舉辦愛眼日宣傳活動
三蟲詞語:三蟲 拼音:sānchóng 英文:parasite 解釋:三蟲 ,小兒三種常見的腸寄生蟲病。《諸病源候論》卷五十:“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詳蛔蟲病、姜片蟲病、蟯蟲病條。 例句:去死肌,殺三蟲。——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四害是指:蒼蠅、蚊子、老鼠、蟑螂。
“四害”由來已久,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時間內,完成消滅蒼蠅、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務。漸漸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蟲代替。之后,由于社會生活的變化,臭蟲又被蟑螂取代。因此“四害”最終被定為蒼蠅、蚊子、老鼠、蟑螂。
擴展資料:
1952年,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在朝鮮和中國東北、華北地區使用細菌武器,撒布大量的帶病菌、病毒的老鼠、蒼蠅、蚊子等害蟲害獸,企圖毒殺中朝人民。很多耕地因此黃萎。
毛澤東得知此消息后首次提出了滅“四害”的概念——“四害”即蚊子,蒼蠅,老鼠和麻雀。為了響應反對美帝的細菌戰爭,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的偉大號召,全國掀起以除害來病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破舊立新,消滅“四害”,鍛煉了人民,粉碎了敵人的細菌戰爭。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傳染病教育活動由來及意義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傳染病教育活動由來及意義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