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國防教育的活動報告單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國防教育的活動報告單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走進百團大戰紀念館,看著一件件布滿歲月痕跡的實物、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仿佛又看到了一隊隊八路軍戰士正向我們走來。
1940年8月20日晚,八路軍兩個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決西峪村礦警隊之后,連夜占領獅腦山,構筑工事,防止敵人西進增援。從21日凌晨開始,日軍先后糾集近2000名日偽軍,出動飛機近百架次,連續對獅腦山上八路軍的陣地發動數十次進攻。八路軍戰士英勇頑強,冒著連綿秋雨,忍著饑餓,鏖戰六晝夜,斃敵400余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全面勝利立下首功。
多年后,時任八路軍總部作戰科科長的王政柱回憶,正太路破襲戰打響的第三天,向總部報告戰斗進展的電報紛至沓來,他根據部隊番號統計參戰部隊,念到一百零四、一百零五個團的時候,當時的副參謀長左權打斷了他的話,提出叫“百團大戰”。彭德懷立刻表示贊同,由此有了“百團大戰”的說法。
1940年9月5日,毛澤東看到戰報后致電彭德懷:“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
八路軍總部曾連續3天發布《捷報》,向全國介紹獅腦山戰況。彭德懷在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總結中,表揚“守衛獅腦山的部隊英勇頑強”。第一二九師參謀長李達贊揚道:“這個戰斗不僅說明我軍攻如猛虎,而且守如泰山,大煞了所謂‘赫赫皇軍’的威風。”
“全館總計展陳文字5.5萬字、圖片展板402張、文字展板161張、文物228件。”講解員介紹,館內分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展覽分序廳、前言、號角吹響、“運籌帷幄戰略布陣”、“百團出擊破襲交通”、“乘勝追擊攻堅據點”、英雄合擊反敵“掃蕩”、“輝煌戰績永載史冊”、百團大戰大事記、從百團大戰中走出來的開國將帥、尾廳和結束語等部分。
歲月流轉,歷史足跡不容磨滅;時代變遷,英雄精神代代相傳。
作為陽泉的一張紅色名片,百團大戰紀念館自建館來,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陽泉市廉政教育基地”“陽泉市黨性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已成為全省乃至華北地區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教育基地。
1975年11月26日,對于中國的航天人來說,這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衛星在太空飛行47圈后,按地面遙控站發出的返回調姿遙控指令,安全返回祖國大地,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淞滬抗戰的過程: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筑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1937年11月5日,何應欽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最高會議的報告中宣布,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傷亡已達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間,在后撤途中傷亡約為10萬人;兩項合計約為29萬人。我軍陣亡中將軍長1人,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陣亡團長28人,陣亡營長44人。由于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泄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淞滬抗戰的意義:
淞滬抗戰,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也讓全世界清楚地看到了中國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即中國絕不會向侵略者投降!淞滬會戰讓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而對于日本,日軍在上海苦戰三個月才勉強攻下中國軍隊的陣地,(這使得)日本的民心、士氣出現了懷疑與困惑。(通過淞滬會戰)幾乎可以確定,日本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么這就必然暴露出其在戰略上最大的致命弱點,即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么最終的潰敗也就成為其無法避免的命運!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國防教育的活動報告單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國防教育的活動報告單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