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研習活動記錄高一語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育研習活動記錄高一語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厘清兩個問題,一是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傳統文化?二是傳統文化是個大口袋,里面三教九流、烏七八糟的什么都有,我們要拿什么出來給孩子們賞析?至于是不是在語文課里學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主流的意識是,我們是中國人,不學習傳統文化不就是數祖忘典嗎?還是中國人嗎?這個觀點看似正確,其實經不起推敲,為什么呢,中國文化流傳三千年而不輟,老百姓99%不識字,但并不影響文化的傳承。可見文化的傳承與刻意去學習關聯不大。
那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傳統文化?我的觀點是傳統文化是當下文化的底層基礎,就像九九表一樣重要,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是空中閣樓,無根之木,很好的理解了傳統文化,才能更好的建設今天的文化。因為文化是在不斷的流變中變化前進的。
這就是說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是要延續和發展今天的文化,這樣我們就能推導出我們要學習的東西了。我們要從傳統文化中學習的核心不是琴棋書畫和四書五經,而是傳統文化的形成機制和系統得以維系的深層原因和構成。這些才是一個文化現象中最值得研究和學習的東西,今天幾乎所有人都搞錯了,把學習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當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研習。
文化不是琴棋書畫,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文化如果是大海,這些只不過是浪花。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是嵌入到我們生活方方面面里面的看不見的思緒。
溫教授的初衷是好的,可惜他沒有在一線教過書,他的教學經驗不足以支持他編撰初高中語文教材,他的所謂專治不讀書的觀點是一個偽命題,讀書不見得一定是讀名著,更何況我們劃定的名著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劃定的,符合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嗎?是一個活躍生命的必需嗎?時代自己在定義新的名著,定義新的閱讀形式,看手機看電子書就不是閱讀嗎?現在的學生缺的不是閱讀量,而是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這才是課堂教育的著力點,而不是硬性規定閱讀量,制造什么狗屁閱讀恐嚇。教育是一門科學,不是誰夾帶的私貨,本著救救孩子的初衷,不要瞎折騰,讓真真在一線教書的人更多參與教材編撰,不要認為教授就是磚家。
溫老為什么重古,非常難理解!從小學到高中,層層加碼,古文越來越多,什么意思??學生要學十幾門課,這古文要懂,還要背,學生員擔有多重,這是編教材者要認真考慮的。要學好語文,不是死肯七文能奏效的,而是適得其反,使學生反感語文,放棄語文。我教了一輩子語文,初高中教材都教過,我覺得語文主要激發學生興趣,多讀丶多寫。讓學生每天向古文進軍,不理解在現代文明的時代,是復古還是要現代文?!認真研讀研讀古文,挖掘我國幾千年傳統優秀文學,是傳承我國文化的需要,但這是高中畢業后報考中文系的大學學子的任務。大學中文系有專門的古典文學,完全可以完成傳承中國幾千年的經典。把大量古文放在小學丶初中丶高中教材實在不能理解。學生負擔太重了,溫老!
哈哈,這個真是好笑,摘抄了一些文章,就是創新,真是搞笑。這個部編版的教材和原來的教材有什么區別,思路大同小異,還不如一本輔導書好。誒,總體來說沒有逆向思維設計,沒有學生的角度設計,沒有多元學科設計,沒有學案式的設計,沒有考試和學習的結合的設計計,沒有創新性設計,就只是會說讓老師來制作任務,培養學生,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編寫這個教材,還讓老師們來從實踐中告訴你,你想想你是為誰負責呀。對了,他說過所學的教材,不一定會成為考試的內容,你說老師和學生千辛萬苦的用了他的教材,卻沒有考到,你覺得是不是被耍了的感覺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研習活動記錄高一語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研習活動記錄高一語文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