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中小學教育活動觀察記錄表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中小學教育活動觀察記錄表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觀察:觀察幼兒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表現,包括語言、情緒、社交、認知、運動等方面。
2.記錄:記錄觀察到的幼兒行為,可以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記錄。
3.分類:將記錄的幼兒行為進行分類,例如社交行為、情緒表達、認知表現等。
4.分析:根據分類結果,分析幼兒的行為表現,找出其優點、不足之處以及需要改進的方面,同時也需要考慮幼兒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階段。
5.總結:根據觀察和分析結果,總結出幼兒的行為特點,為后續的教育和引導提供參考。
觀察記錄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記錄)和(圖形記錄)等方法.例如,在觀察指紋的活動中,采用的是(描述型記錄)的方法;在酒精燈火焰的觀察活動中,采用的是(表格記錄)的方法.
課堂觀察的記錄方式有很多種,應該根據具體的觀察內容、觀察類型,選擇自己擅長的記錄方式來進行觀察記錄??偟膩碚f,課堂觀察記錄方式可分為定性的記錄方式和定量的記錄方式兩種。
定量的記錄方式是預先對課堂中的要素進行解構、分類,然后對在特定時間段內出現的類目中的行為進行記錄。它主要有等級量表和分類體系等記錄方式。等級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據觀察目的編制合理的量表,在課堂觀察中,觀察者依據對象的行為表現在量表上評以相應的等級。分類體系(category systems)指預先列出可能出現的行為或要觀察的目標行為,在觀察過程中以合適的時間間隔取樣對行為進行記錄。分類體系包括編碼體系(如美國課堂觀察研究專家弗蘭德斯的互動分析分類體系)和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在預設的單位時間內,編碼體系對發生的一切行為都予以記錄;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只記錄不同的行為種類。
定性的記錄方式是以非數字的形式呈現觀察的內容,包括:(1)描述體系,即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是一種準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2)敘述體系,即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的主觀評價。(3)圖式記錄,即用位置、環境圖等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4)技術記錄,即使用錄音帶、錄像帶、照片等電子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
定量的記錄方式和定性的記錄方式可以相互補充使用。所獲得的數據、信息應盡可能地反映真實的教學環境和課堂活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中小學教育活動觀察記錄表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中小學教育活動觀察記錄表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