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家庭教育保護法主題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家庭教育保護法主題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有2種:一種是從自身情感角度上去解決;另一種是從法律的角度上去解決。
從自身情感角度上去解決
牛根生大叔說過:看不慣別人是自己的修養不夠。當然,今天這里說的不是哪個人的修養問題,也不是在討伐或者責怪哪個人,而是想表達的觀點是:父女間發生了家庭暴力,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從情感上去感化施暴者。
感情是個玄而又玄的東西。人之初、性本善,在我看來,施暴者無論是父親還是女兒,天生絕不是一個嗜暴如命之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父女倆必須以拳頭相向呢?追尋施暴原因就是為化解父女間矛盾找到解決方法。但不管如何,父女就是父女,血濃于水,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避免暴力傷害。故無論哪一方施暴,另一方就應該進行避險或者呼救, 以避免造成嚴重后果。其次就是在雙方冷靜之后,可以以談心或者尋求親戚、鄰居、居委會、工作單位等人或組織對施暴者進行勸說、感化或者教育的方式,化解雙方矛盾。以答者處理案件后的回訪經歷,一旦雙方解開心結,以后的生活及感情會得到更高的升華。
從法律的角度上去解決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表示“法律是道德標準的底線”。這句名言很好的詮釋了法律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價值。根據《反家庭暴力法》的相關規定,當事人在受到家庭暴力或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時,可以向有關單位、組織和個人求助,有關單位、組織和個人應當給予幫助。同時還規定,家庭暴力如果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對施暴人進行批評教育或者出具告誡書;家庭暴力如果嚴重的,公安機關可以對施暴人進行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還要追究其形式責任。同時受害人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法律的規定固然可以解決一時之需,但不管再怎么規定,那都是以國家暴力機器在對施暴人進行威懾,讓施暴人內心感到害怕,之后再對施暴人進行教育感化。這就是所謂的以暴制暴。
總結
但從根本上說,解決家庭暴力的最好方式還是以情感進行感化。俗話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小情人,為了這段情,父女倆都要拿出真心來,相互體諒對方,以真情感化對方。法律只是解決家庭暴力的手段,是方法,情感感化才是根本。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我國古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庇變浩谑侨松諠u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等。
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后,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
家庭教育的威嚇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人這一生中要必須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決定孩子成才與否,家庭教育的作用占到70%。顯而易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對孩子有三方面的影響
01、家庭教育對孩子自信心的影響
02、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動機的影響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家庭教育保護法主題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家庭教育保護法主題活動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