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實踐活動第一階段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教育實踐活動第一階段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公元紀年現(xiàn)在在全世界來說,大部分的國家都是采用公元紀年了,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就宣布采用公元紀年。中華民國的時候也是采用公元紀年和民國紀年兩個。
公元紀年我們都知道是從西方傳過來的,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一開始就是采用公元紀年,公元紀年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耶穌誕生之前就是公元前。
公元元年(公元1年)也就是中國漢朝漢平帝元始元年,到現(xiàn)在就是公元2019年。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之前不是公元紀年的,這個只是近代才開始的。之前都是按照朝代,皇帝的年號來紀年的。比如說康熙30年,康熙就是玄燁的年號,康熙三十年也就是玄燁登基的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691年。
但是年號紀年的話,每個政權都有自己的年號,混戰(zhàn)的時候就比較亂了,比如說五代十國時期,數(shù)十個政權都稱帝建國,有自己的年號。所以在記載歷史的時候也要按照政權區(qū)分開,再加以帝號,年號來紀年。
但是中國的年號在漢武帝的時候才首創(chuàng)的,之前是沒有年號的。中國第一個年號就是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建元。之前中國是沒有年號的,那么怎么紀年呢?
那就是按照帝王的尊號來紀年,比如說秦昭襄王三十五年。還有比如說《春秋》
就是從魯隱公元年開始記載的,還有再就是秦王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tǒng)六國。
“公元前”是公元紀年法中的概念。公元紀年法發(fā)端于西方社會,是現(xiàn)在國際通用的紀年法,比如用2020年來表示今年的年份,這種紀年方式就是公元紀年法。
而2020年的全稱則為公元后2020年,不過人們一般省去年份前面的公元后三字。這里的“公元”和耶穌有關系,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被稱為公元(Anno Domini,拉丁文“主的年份”之意,簡稱為A.D)元年,之后的年份用公元多少年表示,時間離現(xiàn)實越近數(shù)字越大。與之相對應,耶穌出生前的時間則用公元前(Before Christ,“基督之前”之意,簡稱為B.C)多少年來表示,時間離現(xiàn)實越近數(shù)字越小。比如公元前200年就在公元前300年之后。
我國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一直沿用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紀年方式。
年號紀年法就是用皇帝在位的年號來表示年份。比如漢朝建安元年(196年),其中的“建安”是東漢漢獻帝所使用的年號。我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是漢武帝,年號為建元(公元前140年),最后一個年號為清朝的宣統(tǒng),使用了三年,于1911年廢除(張勛復辟時期不算在內(nèi))。
干支紀年法就是用十個天干符號和十二個地支符號來紀年,60年為一個循環(huán)。比如今年2020年,用干支紀年法表示就是乙亥年。傳說干支紀年法源于黃帝時期,但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末年。干支紀年法的前身是歲星紀年法,大概在東周至西漢時期流行。
那么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樣算出來的?
五千年歷史是個約數(shù),從現(xiàn)在往前推的話,大概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也就是三皇五帝時期。史書記載黃帝繼位時“上元混沌甲子之歲、日月合璧、五星聯(lián)珠、七曜齊元”后經(jīng)過我國星象學家、道教學者推算,大概是公元前2697年。所以前后相加,我國大約有五千年文明史。
不過我國史籍上開始有明確紀年的是“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開始,我國之后的歷史事件都以編年的方式記載于史書上,能夠完整的對應起來。如果這么說的話,我國有明確紀年的歷史一共為2861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實踐活動第一階段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實踐活動第一階段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