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教育教學成果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
1、具有研究價值。
通過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2、具有科學性。
主要體現在課題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確,理論科學合理,事實真實充分,有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
3、具有創新性。
課題反映新的內容,反映時代特點,反映新的視角,應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沒有做過或做過卻未能解決的問題。
4、具有可行性。
課題是否具備進行研究的主觀與客觀的條件。
主觀條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論水平、知識、能力、專長、經驗、基礎,對課題的理解程度、興趣、資料掌握的是否深入和廣泛。
教育教學成果,首先包括教育教學專著,這是教師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總結出的理論及實踐,還應該包括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參加的各級各類賽教課所取得的成績,還有就是參加科研課題的實踐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這些應該都屬于教育教學成果。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人們時時刻刻都處在一個信息交匯的狀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又大不相同。微課的制作、美篇的應用、微信群中的在線學習交流等,更注重交流,注重互動,更快捷,更智能化。我們的教學不僅限于課堂,更多的將走向互聯網。
(二)信息技術應用讓學生真正當起小主人
通過幾位專家的講解及例案分析,對比以往的教學,我覺得現在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將教學過程設計為“灌”和“填”的流程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激勵學生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有效果有創造性的活動,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習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了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
(三)本次研修提高了自身素質
學生是教學主體,課程活動設計的首要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引導他們體驗情感,培養能力,構建自已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了解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活力、情感單純而強烈,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處在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正在形成階段,由于學生受到現代各種傳媒的影響,有較廣的知識面,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能夠根據學生的情感和年齡特征,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再展開多種多樣活動,一定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加完本次研修,我掌握了幾種信息技術,知道如何在網上聽課、評課,如何給學生發知識鏈接,如何在線與學生協作教學,掌握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法,能夠用信息技術有效設計學科教學方案。掌握有效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準確診斷和切實解決學科教學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實施和評價能力。相信對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