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早期教育活動的理解和看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早期教育活動的理解和看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去過不少早教中心,資訊過顧問,亂七八糟的課程還蠻多的,有些早教甚至有什么英語班、天文地理探索班,我覺得這些都是沒必要的。
那么小的孩子不應該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習知識上,在去過不少中心實地考察后,我給我兒子定在金寶貝,常規的課程是基礎性的育樂、音樂和藝術。
其他的比如寶寶手語和環球寶貝不是一直有的。
每種課程都有目的,而且時間階段也不同,育樂課是以活動鍛煉為主的,音樂課是培養寶寶樂感為主,藝術以創造和想象力為大,老師不會具體教音符或者繪畫技巧,一切都以體驗為主。不能說哪些更有價值吧,我認為,豐富孩子生活,不造成心理負擔,以體驗為主的課程比較適合寶寶。
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簡單來講,從以下幾個維度來說。
1. 學會融入團體。在教育路上,小朋友不可避免的環境,就是團體學習。小朋友在早教期間,漸漸懂得如何與新認識的小朋友打交道,培養孩子一定社交能力。
2.發現特長。小朋友的興趣點,以及哪種天賦的能力,需要在教育過程中發現的。比如有的小朋友,在早教過程中,無意發現聽音樂很陶醉,會跟節奏跳唱等,說明孩子在音樂有一定天賦或有一定興趣。
3.認知擴散。由于早教中心,會引導認識很多新事物,擴充小朋友的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思考等都是有利的。
早教要懂選擇
1.上幼兒園之前,要讓小朋友融入一定團體活動或學習中,學習一些簡單知識,比如顏色,形狀等。
2.上幼兒園了,其實主要根據小朋友在學校的情況。選孩子興趣點與在差的方面,適量提高。
孩子的教育不要想著全面收獲,就是樣樣拔尖。小朋友,家長都會很累,拔苗助長會傷身。
不擅長的,只要達到平均水平就可以。比如,有的女孩子,數學不好,語言好。那就數學達到平均水平即可,語言(如英語),就可要求高點,重點關注與引導。
早期,我理解的時間段就是上小學之前。目前沒有統一的教育理念,有提倡家長老師不干涉型的,順其天性發展;有提倡不能輸在起跑線,多學習知識能提高競爭力的;當然還有介于二者中間的。那什么樣的早期教育才是好的呢?這個不僅是大多數家長的困惑,而且持某種觀點的家長都有著自己的理由,像電視劇虎媽貓爸里演的。
一個靠譜的教育應該包括以下三點:
1.首先它有沒有一套完善的系統的教育理念?家長要先看看能不能理解這種教育理念,符合不符合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這個教育理念有沒有配套的完善課程?沒有課程家長也沒辦法實施,也就達不到教育目的。
3.這個教育過去多年的教育成果如何?它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對孩子的未來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有沒有科學的統計數據。
第一,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第二,對兒童的教育,不是線性教育,而是浸泡。這個過程像腌咸菜一樣,環境決定結果。
第三,跟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對教育的結果影響最大。因此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保姆,都有可能比老師,學校,幼兒園家長要重要的多。
第四:最健康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必須要成為誰。
在當下社會,人們對早期教育的期望如此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那么,早期教育是否成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的全部了呢?
偉大的教育圣母—瑪麗亞·蒙臺梭利在其著作中寫道:
“現代心理學認為:任何個體的成長都環境與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也是如此。人類的早期教育活動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作用,但卻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推動力。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還需要另一方面的支持,即適當的環境和經驗的累積。忽視了這一方面,我們的教育活動就會事倍功半,甚至會讓孩子的成長速度放緩。換句話說,我們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同時還要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們總是在不斷嘗試擴大自己的行動范圍,或者說不斷擴大自己能獨立做事情的范圍。他們會主動嘗試拿東西、穿衣服、脫衣服。這些事情我們一開始并沒有要求他們做,甚至相反,面對孩子渴望去做的沖動,我們還會阻止他們,這無疑是錯誤的。要知道我們阻止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莽撞”,而且還是他們自然成長的法則獨立的道路。”
蒙氏教育認為早起教育為孩子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但是孩子身邊的環境和輔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同樣重要。例如,兒童的獨立能力是早起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兒童的獨立性不單單收到早期教育的引導,同樣也收到了環境和家長的影響。
瑪麗亞·蒙臺梭利在她的著作中繼續提到:
“通過多年的蒙氏教育的觀察,影響孩子自由獨立的諸多因素中,生理因素占據重要位置,事實上也是如此。...... 為什么生活中有的三四歲的孩子就顯得很獨立,能夠做許多事情,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小學還不會系鞋帶,根源就在于,他們的生理發育或者說生理鍛煉是不是跟上去了。...... 孩子是不是有機會鍛煉這種能力,并讓這種能力間接促進心理發育......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家長的干涉活動。在孩子擁有了一定生理基礎,想要嘗試的時候,家長們要做的就是多多配合,給予孩子嘗試的自由。至于會弄臟衣服、耽誤時間等問題,我們都可以放在一邊了。畢竟,這些與孩子的成長相比是次要的!孩子擁有了自由,他們就可以更大限度地培養自己的自主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反映在生理成長上,另一方面則會反映在他們的心理進步上。毫無疑問,這種成長是孩子所急需的。”
蒙氏教育認為,方法正確的早期教育引導是必要的,但是孩子的成長必須有家長和環境的配合。所以,早期教育不單單是給孩子的,更是給家長一次“再認知”的機會!
———(摘自《蒙臺梭利敏感期早教手冊》)
如何科學地進行早期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貝,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故而對于早教都很看重。
但是開展早期教育有著許多的技巧和注意事項,而在施教的過程中更需要靈活應用,科學早教其實對于年輕父母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第一、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
對于孩子來說,童年時光是很寶貴的,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無憂無慮快樂的童年,家長不要給孩子安排太多的興趣班等。
給孩子太多壓力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長,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自由自在的玩耍要比計劃教學有意義的多,這也有利于孩子健康積極個性的培養。
第二、讓孩子有安全意識
生活中處處有安全隱患,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的,他們好奇心重,對于一些危險源如果沒有防范意識就容易出現意外,故而在早教中。
最務實也是有必要的就是教會孩子不要隨意觸摸電器,有一分安全意識,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最好不要讓孩子單獨待在家里面。
第三、情感教育的啟蒙
我覺得沒有必要提早給孩子補一年級的課程。
1、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來說,沒有必要去補習班給孩子補下一年級的課。而是讓他在家里自己提前預習即可,讓孩子自己在家預習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培養孩子自學能力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家孩子五年級,每次放假期間我都會讓孩子提前預習下一學期的課本內容,讓孩子先熟悉了解下一學期所要學的知識點,有興趣也可以做做課后的練習題。
2、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來說,應該好好利用假期復習鞏固之前所學的知識,查缺補漏,對于自己比較薄弱的科目和知識點多復習鞏固理解,一步一個腳印,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為下一學期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因此,我認為沒有必要提早給孩子補習下一年級的課程,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讓孩子在家提前預習或者查缺補漏,并讓孩子多閱讀,適當體育運動,更有利于孩子的學習。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早期教育活動的理解和看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早期教育活動的理解和看法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