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什么活動能體現出教育本質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什么活動能體現出教育本質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教育活動的主體是學生。
教育是作為“主體人”的發展,而不是作為“手段”的發展。
教育活動是實踐活動,教育過程是教育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雙主體”,即:在教師的“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體;在學生的“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體。
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提高和發展學生個體的主體性,使學生逐步地由自由人轉變為社會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是發展和轉變的主體,承認并尊重學生這個“主體人”,是落實素質教育,面向全體,讓學生全面、主動地得到發展的前提。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發展是通過自我設計、自我構建、自我努力實現的。只有同時把自己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解決自己主觀世界的各種矛盾,它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如果我們把人作為純粹的客體來對待,就不是在發展主體的人,而是在發展“生產手段”。
杜威對教育的本質作了三點概括: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持續不斷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基本上是以本能為核心的情緒、沖動、智慧等天生機能不斷開展、生長的過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這種本能的生長。以此為基礎,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兒童中心主義”教育原則。杜威批評傳統教育無視兒童內部的本能與傾向,只是從外部強迫他們學習成人的經驗,教育成為一種“外來的壓力”,他明確提出了以兒童為教育中心的主張。
(2)教育即生活。從教育即生長出發,杜威又從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質即是生活。在杜威看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人不能脫離環境,學校也不能脫離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為未來的生活作準備。根據“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個基本的教育原則――“學校即社會”。
(3)教育即經驗的持續不斷的改造。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和實用主義教育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視為從已知經驗到未知經驗的連續過程,這種過程不是教給兒童既有的科學知識,而是讓他們在活動中不斷增加經驗。經驗的獲得離不開兒童的親身活動,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個教育基本原則――“從做中學”,他認為這是教學的中心原則。
杜威在其著作《明日之學校》中提出“教育不是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吸收,而是須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在此基礎之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的相關本質論述。
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區分于動物界的行為,如:小狗學會算算術、小鴨子學會游泳等。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區分為無意識無目的的本能行為,如初生的嬰兒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等。
第三,在教育屬于一種社會活動。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即有人即有教育,需要與任何社會團體組織相區分,如國家等。
2.教育具有歷史性
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教育既受當時生產力的制約,同時也受生產關系的制約。即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點。
如:古代教育內容主要為“四書、五經”,而現在的主要內容為自然科學。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什么活動能體現出教育本質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什么活動能體現出教育本質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