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幼兒教育走進社區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介紹幼兒教育走進社區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有形的教育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組織等;
無形的教育資源包括社區意識、社區歸屬感、良好的社區氛圍、社區互助的倫理規范等。
還有人把社區教育資源分為三大類:自然物質資源、社會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社區的自然物質資源是指社區中的山川河流、動植物等,自然存在于家庭的生活環境中,構成家庭存在的自然背景;
社區的社會物質資源包括社區的物質設施與服務機構,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包括農貿市場、樓房、街道、建筑工地、超市、醫院、銀行、圖書館、少年宮、敬老院等這些是與家庭經常發生聯系的社會機構或社會設施。
家長應通盤考慮,充分、合理地運用社區資源,把社區中的普通事物轉化為幼兒學習內容、學習材料或學習環境對幼兒進行教育。
家長或教師在選擇社區教育資源時,應與幼兒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息息相關。
幼兒園、家庭、社區是兒童發展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微觀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總則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組織與實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作為幼兒最早接觸的社會文化環境,它對幼兒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擬的。因此,兒童教育也就必須從兒童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所經歷的活動、承擔的角色及建立的人際關系出發,協調相關的社會群體的力量,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有各自的優勢,且都是對方所不能替代的。只要幼兒園和家庭發揮各自的優勢,就能充分利用己有的這些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發展。
如果理解幼兒園與家庭,還有社區合作對幼兒發展。三者都是能促進幼兒發展的主題,都是利用各自教育資源,積極主動配合彼此支持。對幼兒采取一致的支持,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都是彼此一致的,缺一不可。互相幫助,幼兒進步。
我小學時候老師也讓家長寫過。其實可以寫一些孩子在勞動中的表現啊,當然最好要寫好的表現。比如勞動比較積極,學會了某種勞動技巧,變得更勤勞更積極了,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都可以寫呀!當然我也是參考意見,希望能對你有用吧
(一)開闊兒童視野和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社區的自然景觀、名勝古跡,公園、游樂園、圖書館等人文設施,是學前兒童可供游覽、游玩、參觀、開拓幼兒的視野、增進身心健康的好去處。社區內的商店、超市、銀行、郵電局、敬老院、電影院、學校是學前兒童豐富社會認知、積累社會經驗、進行社會性教育的重要資源。社區內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都具有一定的專業、職業優勢,是學前教育機構教育活動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作為一個居住、生活、文化等功能兼備的社會小區,作為與學前教育機構緊密聯系的社會環境,社區能為幼兒園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教育場所、教育信息、教育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與服務。學前教育機構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打破傳統的封閉式教育,開放辦學。帶領兒童走進社區、接觸社會,也可以把社區的人員請到學前教育機構來,引導兒童與社區內豐富的環境、人員充分相互作用,擴大視野、擴展認知、鍛煉身心、陶冶情操,獲得身心全面發展。
(二)學前教育機構是社區建設的支持者、為社區提供教育和文化服務
當今學前教育機構具有許多優勢,比如完善的硬件設施和環境,專業的師資力量、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內容和活動等,因而學前教育機構在社區教育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帶動社區學前教育的發展。因此,學前教育機構要以自身的優勢服務于社區,支持社區的各項教育活動開展。
社區的一些工作,尤其是社區文化的發展,也需要學前教育機構的支持。作為社區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單位,學前兒童的良好環境創設、教師與幼兒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可以成為社區的典范,推動社區其他單位、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組織教師、幼兒參加社區的各種宣傳活動,為社區家長開辦家庭教育講座,可以活躍社區的文化氛圍。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質量的提高為培養社區高素質公民奠定良好基礎。學前教育機構走進社區、融入社區、支持社區和為社區服務,都是在為社區建設,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可見,學前教育機構加強與社區的聯系與合作,無論對學前教育機構,還是對社區的構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幼兒教育走進社區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幼兒教育走進社區活動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