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實踐活動的啟示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教育實踐活動的啟示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人的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的客觀過程,是實踐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實踐的中介。
實踐的主體、客體和中介是實踐活動的三項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機統一構成實踐的基本結構。第一,實踐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實踐主體是指具有一定的主體能力、從事現實社會實踐活動的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立德樹人,言傳身教。這說明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當然,這不是說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沒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適得其反;而教師能做到以身示范,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啟示:杜絕形式主義反對鋪張浪費。本應自覺遵守,結果卻要國家來作出硬性規定,真的是讓人深思。回想以往許多官員會上喊的要精簡節約,散會就鋪張浪費,節約喊了很多年,結果一直不見成效的原因就是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體現了陶冶教育法。
該句出自孔子《論語·子路篇》。原文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之一,意在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應加強自我約束、努力自我凈化、實現自我完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論語子路篇》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這章經文中,孔子講述了執政者自身端正的重要性,也就是榜樣的重要性。在儒家的思想中,仁愛是永恒的主題,修身是常抓不懈的事情,一個執政者,只有自己道德境界提高了,自身端正了,才能仁愛百姓,百姓也愛戴他,這樣執政者的政令也就不用強制推行,就能落實下去。
啟示:這句話孔子雖然是針對執政者說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事事都是如此,當家長也好,當兄長也好,當老師也好,無論干什么,首先自身要端正,自己的帶頭作用做好了,其他人自然就照著做了。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樣有巨大的教育意義。
勞動課讓人知道了互相協作的意義,鍛煉人的體魄,做任何事情,只有與別人互相配合,互相協作好,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做事互相各忙各的,不通力協作,做好一件事會事倍功半,或事會做不好,同時通過勞動,讓人體會勞動的意義,多參加勞動,會增加體魄,振奮精神。
學校組織的勞動課,讓我從中學到很多,也得到了許多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勞動的實踐中有所啟示。通過小組為單位的社區志愿服務,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在敬老院中,我們小組的同學毫不嫌臟。
今天媽媽生病了,我看到地板臟了,于是就洗了抹布擦地。
對于我來說,擦地可不是第一次干了,可是這次和往次不同,地上全是餅干渣子和碎紙屑,剛剛擦了一半的地,我就累得滿頭大汗。
“哎!都怪我吃東西的時候不注意,媽媽平時打掃衛生多苦呀!”想到這里,我羞愧極了!。“哎!都怪我吃東西的時候不注意,媽媽平時打掃衛生多苦呀!”想到這里,我羞愧極了!
地終于擦完了,看著干凈的地面,我對自己說,以后一定注意保持衛生,珍惜媽媽的勞動成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實踐活動的啟示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實踐活動的啟示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