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素質教育和實踐活動有關嗎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素質教育和實踐活動有關嗎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新中考的綜合評價中填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總結你初中三年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總體情況,共參加了多少次活動,具體是哪些活動,有什么亮點,產生了哪些影響等。
總結文字要簡煉,有數據,有實例,精準到位。
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勞動教育的內涵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創新。但是至今部分教師、家長還是對勞動教育的內涵有所誤解。
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勞動常常窄化為參與簡單的體力勞動,致使勞動教育成為與腦力勞動、日常學習無關的活動,被認為是學生的額外負擔,也因此使勞動教育的價值沒有得到彰顯。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特征,社會的一切物質、文化財富都始于勞動。“勞動”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是指體育活動。《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專指體力勞動或“進行體力勞動”。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他將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生產性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實際上,勞動的內涵隨社會發展而變化,在農業社會主要是指用體力勞動,腦力和體力勞動分工尚不明顯;在工業社會勞動主要是指是以加工和制造業勞動為主,動手和動腦的社會分工日趨明顯。在后工業社會或信息化社會,管理勞動、科技勞動等腦力勞動越來越重要,體力勞動則成為市場底層勞動。
那什么是勞動教育?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與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也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辭海》將“勞動教育”歸為德育的內容之一。《教育大辭典》側重從實踐出發,強調勞動教育即勞動、生產、技術和勞動素養方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勞動習慣,使學生獲得工農業生產基本知識和技能。《中國百科大辭典》將勞動技術教育解釋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指出其 由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兩部分組成。2015年《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從政策層面對勞動教育內涵進行闡釋:(1)一門學習生產技術、培養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職業技能的課程;(2)以興趣小組、社團等方式進行的實踐活動;(3)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4)家務勞動。在此勞動教育是指通過學校課程、實踐活動、生活勞動等使學生充分體驗勞動過程,培養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中必備的勞動意識、技能、精神和習慣,培養學生成為尊重熱愛勞動、自立自強的社會公民的一種教育形態。
勞動的定義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是指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
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素質教育和實踐活動有關嗎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素質教育和實踐活動有關嗎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