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咨詢師的心理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育咨詢師的心理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學校心理健康老師,既是老師同時也是心理咨詢師,這兩者并不存在沖突。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如果是班主任的話,有時候面對學生的立場可能需要經過轉換。
老師擔當的角色是教育培養,而心理咨詢師更多要求平等理解,支持成長,而心理咨詢師咨詢首先要保持立場中立,所以,對于既當班主任又當心理咨詢師的老師,最好不要給本班同學做心理咨詢,因為對同學了解比較多,難免會有情感上的偏向或不公平。
也可以不去咨詢化,如果閨密發小不是你的來訪者,也不太可能成為你的來訪者,沒有太多的必要保持邊界,咨詢是一個消耗精力的過程,大部分的咨詢師在咨詢后都愿意做回自己,去咨詢化其實不難,一直保持絕對的界限反而是太過生硬的表現,這其實說明在咨詢師方面也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被動感,這個問題中的“保持邊界”我感覺會有一些自己比他人優越的意義在里面,咨詢師精神固然有其精華所在,然而精神不是我們所去尋找或追求的,而是我們一直信仰著的,求證上帝存不存在是一件愚蠢的事情,我們所做的是信仰上帝的存在。
人有個圈子的生活羈絆,特別是當身邊的人熟悉后,你鼓勵她,他會認為你在敷衍,怕得罪他,沒有實質作用,若是真指出,它也心靈深處會覺得你把他沒放在重要位置,反正兩頭難,最好采取ABC法咨詢,避開你們之間微妙關系,既不有所謂傷害,也能恰如其分解決問題癥結,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問題很可愛!心理咨詢師就像拳擊手、律師一樣,是個工作角色;而在生活中不要強調這一屬性,簡單做自己,只要能分清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就好。往往是你的閨蜜或是發小會介于你的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反而會有所顧忌!
心理咨詢復雜著說:“心理師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幫助求助者發現自身的問題和根源,從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潛在的能力,來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以提高對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能力?!焙唵蔚恼f是“心理咨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p>
其實沒必要把心理咨詢限定在某一范疇。因為,平時家長、老師、朋友和我們談心的過程,都算心理咨詢的某一環節,不同的是心理咨詢師會更加系統、更加科學且善于總結問題并引導出解決辦法。所以,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心理咨詢師會更好的處理與閨蜜和發小的關系,通過理性分析和感性推動幫助閨蜜和發小解決生活和工作上的困擾。
那如果你擔心在某一事件上你的感性會麻醉你的理性時,這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只保留閨蜜或發小這一角色,關閉心理咨詢這一功能或介紹給其他心理咨詢師。
心理學生活化,這是我一直倡導的理念。
跟身邊的朋友相處時需要放下咨詢師的角色。也就是說,脫掉咨詢師的馬甲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和朋友在一起。
重要的是,這個咨詢師本人需要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技能,內化為個人化的一個生活方式、態度,以及和朋友相處的獨特方式。這是需要這個咨詢師本人具有足夠強大的內化能力和應變能力的。
比如一個朋友有可能跟我們傾訴她跟孩子的關系問題,我們能做的可能就說:哎呀,你跟孩子相處真的不容易呀,你需要我只是傾聽呢,還是需要我給你一些建議?
如果你需要建議的話,也許我的建議不一定適合你,但至少可以是我作為朋友的一個專業的視角。
然后給朋友給出幾個建議讓朋友自己選擇就好。
當然你也可以說,如果我是你孩子的媽媽,我可能會怎么怎么做,我可能會理解孩子這些問題行為在跟我說什么,等等。
然后可以問朋友說不知道我這樣說,是不是作為朋友對你有一些啟發或者幫助。
僅此而已。
#心晴計劃#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咨詢師的心理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咨詢師的心理活動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