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機構每天寫總結的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育機構每天寫總結的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個教師的忙不僅表現在要認真上課、備課、批改作業,幫差生補差,還有一大堆額外的事要做,如要寫好學習心得、記載好活動記錄、培優轉差記錄、教學反思、培訓記錄等等,所以表面上看每天只有兩節課,但背后的事永遠也忙不完。
到年終檢查了,只有你那一大堆材料才證明今年你沒有虛度,記得越認真,領導越會表揚,到最后,變成了材料大戰,至于說你認真上課沒人聽課,找學生談話,沒人注意,找差生補課,沒啥效果,一堆材料變成能證明一切,所以課上得好,不如材料編得好。
其實這純粹是形式主義,中央三令五申力戒形式主義,減少檢查次數,不輕易打擾基層工作,但地方教育局不放心啊,平時又不來聽課,年終只得看材料。
一個老師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注重了這頭,往往會忽視那頭,如果一個學校一直要強調工作留痕跡,那教師一天到晚就得寫材料,學生一頭的工作就會簡化。
最好笑的是我們老師經常補材料,心理室檢查了,補學生心理談話記錄;評安全學校了,補安全記錄;師德師風檢查了,補師德師風承諾書;文明城市檢查了,補文明記錄;節水學校檢查了,補節水記錄;優質學校驗收,補的材料更多……一年到頭,不是在補材料就是在補材料的路上。
我覺得一個好的校長應該是有自己的一套辦學方法,不受上級領導左右,尤其要注重教學質量,不是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嗎,以學生、家長滿意為第一要務,而大多數校長是以局長滿意為第一要務,這是在機制方面不如民辦學校靈活,人家注重實效,而減少那些繁文縟節的材料大戰。
教師寫那么多的學習記錄,培優補差記錄,聽課記錄,培訓記錄等,如果沒有量的要求,而是教師實際工作中的隨機記錄,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規定每周必須要有多少篇,那就是規定動作了,教師就會因應付而不切實際,純粹是為了積累材料,增加厚度,以便迎接各種的驗收和檢查評比,根本不具有任何意義,都是閉門造車,或者你抄我,我抄你,我估計沒有多少是真的,管理者應該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作為領導,應該實事求是,不搞形式主義,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實效。
注重痕跡管理,應付上級檢查,加重教師負擔,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害人。
如果把寫這些東西的時間,留給老師去找學生談心,查詢資料備課,反思教學或者提升自己,可能更有實際價值。
看了很多朋友的回答,竟然都說“沒用”?!
怎么能說“沒用”呢?
這是“工作留痕”,上級來檢查工作的時候,這些記錄就是學校領導的“工作”,至于實際情況怎樣——只要不出大事,即使成績、能力平平,學校領導的日子照樣過的風風火火!
這個我覺得分文理科,文科的話可以一個章節總結一次,畫一個大概框圖,分大標題小標題以及一些箭頭將知識點聯系起來。理科的話,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累積錯題,同時在每一道錯題后面寫下錯誤原因,不要再犯同樣錯誤。
你好!關于你提出的怎樣總結筆記知識的問題,筆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會經常碰到有學生問這樣的問題, 不同類型的知識不僅僅是從一個視角來總結總綱,而是根據自己的世界觀(隨著不斷學習,世界觀變得健全,問題的本質逐漸變深,筆記的記錄方式也不斷改變)對這種知識進行分類總結,找出最符合其特性的視點來制作相應的大綱。
總結筆記知識的方法:
1 .使用分類(利用概念還是利用理念等)
2 .用前因后果來表現關聯性或趨勢
3 .使用框架和層次描述層次
4 .使用主次方式,分清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其次要的。
5 .運用原則,順藤接觸瓜。
6 .比較(差異,相關)
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立刻知道用什么樣的手法和筆記來記錄知識,學習。 依靠自己的持續總結,不斷思考為什么存在? 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解決了什么? 從本質上考慮總結。
筆記的總綱構造的原則,回顧一下自己,第一次看到總綱時,很快就有了整體知識構造的水平,通過總綱可以盡可能多地引出知識的細節(必要的東西,前后知識的關聯性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機構每天寫總結的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機構每天寫總結的話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