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課程2011結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課程2011結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義務教育階段,按照人教版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來看,三個階段的課程結構大致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一至三年級),第二階段(四至六年級),第三階段(七—九年級),課程結構總體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量的認識,統計與概率,數學思想方法,綜合與實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四基”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其中:
1. 基礎知識:指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包括數學概念、基本運算、基本圖形、基本數據等。
2. 基本技能:指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基本技能,包括計算、推理、證明、分析、解決問題等。
3. 基本思想:指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思維方式和方法,包括歸納、演繹、比較、類比、抽象、概括等。
4. 基本活動經驗:指學生需要積累的數學實踐經驗,包括觀察、實驗、探究、實踐、應用等。
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和實踐,學生可以逐步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提高數學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大領域
數與代數:數的認識,數的表示,數的大小,數的運算,數量的估計;
圖形與幾何:空間與平面的基本圖形,圖形的性質和分類;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
統計與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處理數據;
實踐與綜合應用: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課程2011結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課程2011結構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