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總的來說,社會、知識、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要求及其提供的可能(社會因素)
社會時代發展的狀態與需要,是形成不同時代學校教育課程總體結構與體系重大差別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社會的要求和條件決定著課程的方方面面,比如課程制度、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課程編制、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會因素對課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教育方針、政策和有關課程的法規等中間環節或手段來實現的.
2、一定時期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知識因素)
課程內容是從人類歷代積累的豐富的知識中精選出來的.課程內容應反映各門科學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學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基本理論、基本法則和基本概念.課程的編制應該充分考慮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以保證學校課程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及其可接受性(學生因素)
人們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決定著課程組織的心理邏輯.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邏輯結構,不僅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要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現實與發展的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此外,課程理論也是制約課程的因素,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學理論基礎上的課程理論以及課程歷史,對課程產生重要的結構性影響.在教育史上出現過各種課程理論,直接影響著課程的設置,如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兒童中心課程理論、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
(一)影響課程發展的外部因素
1.社會因素
社會對課程發展的影響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最早的課程其實就是社會生產勞動的內容。課程的發展無法脫離社會的影響,社會是課程內容的首要和最主要的來源。
2.兒童因素
兒童觀直接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課程內容的選擇就應更多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新課改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上,所以我們在制定課程一定要考慮兒童的需要,把兒童的興趣需要放在首位。
3.知識因素
知識對課程的影響久遠、直接而深刻。在教育中,知識是課程的本質,課程是知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沒有知識就無所謂課程,沒有課程則無法使知識進入教育活動中。課程內容就是從人類歷代積累的多樣知識中精選出來的。知識是課程的總集,課程是知識的反應,課程的內容也取決于文化知識的發展狀況。
總結起來說,社會、兒童和知識都是影響課程發展的基本外部因素,它們之間的協調作用,決定著課程的性質、內容和框架結構。在制定課程的時候,我們要綜合考慮這三方面的因素。
(二)影響課程發展的內部因素
課程發展受到課程系統內部眾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學制、課程傳統、課程理論和課程規律都是直接制約著課程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目前廣泛使用的是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