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誰提出活教育課程論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誰提出活教育課程論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活教育”思想是陳鶴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時提出,經過7年的教學實踐建立的一個教育理論體系。這個理論包括: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以及17條教學原則和13條訓育原則。它既是陳鶴琴長期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又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是中西文化與教育思想融合的產物。 陳鶴琴認為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簡單的說,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書本主義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們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我們一起為兒童謀福利。盡量利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睛,打破只用兒都聽,眼睛看,而不用口說話,用腦子想事的教育。 要教育好兒童,要使我們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定要懂得兒童心理。引證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寫中國現在教育的情形時的兩句警語: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我們把它改為: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體系
包括三大綱領: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以及教學原則、訓育原則等。
(1)從目的論看:陳鶴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第一要有強健的身體;第二要有建設的能力;第三要有創造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態度;第五要有服務的精神。說明陳鶴琴的活教育的目的論不僅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且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懷。
(2)從課程論看:陳鶴琴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針對傳統教育書本萬能的舊觀念所形成的課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現象,陳鶴琴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才是活的書、直接的書,應該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
(3)從方法論看:活教育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活教育重視直接經驗,強調以“做”為中心,主張在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著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性質。
(4)從教學原則看:陳鶴琴根據“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綜合概括為活動性(做)原則、兒童主體性原則、教學法多樣化原則、利用活教材原則、積極鼓勵原則和教學相長的民主性原則等,其基奉精神為當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學研究所證實。
(5)從訓育原則看:陳鶴琴提出13條訓育原則:①從小到大;②從人治到法治;③從法治到心理;④從對立到一體;⑤從不覺到自覺;⑥從被動到自動;⑦從自我到互助;⑧從知到行;⑨從形式到精神;⑩從分家到合一;?從隔閡到聯絡;?從消極到積極;?從“空口說到”到“以身作則”。這些原則揭示了道德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表現的內外統一和相互促進,充滿了辯證法,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規律。
從上可見,活教育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浪潮下對封建舊教育的有力批判,也是抗日戰爭烽火催生下時代精神的體現;活教育是對歐美新教育的吸收和再創造,更是陳鶴琴長期教育實踐的總結和理論探索的結果。盡管活教育理論有其歷史和領域的局限,但卻非常適宜于學前教育領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誰提出活教育課程論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誰提出活教育課程論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