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古代樂舞教育課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古代樂舞教育課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中國古代音樂舞的三種形態,是詩、樂、舞三者相結合。雖然經過漫長的發展后,它們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藝術,但是詩與樂始終保持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在我國古代美學中,關于 “樂”與“詩”的理論,就有很多記載并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樂”在古代是與器樂歌舞合為一體的。
1.周代的樂舞教育因襲前代之學,匯集了三代之學的精華,又使“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子弟焉”,建立了完備的的樂舞職官體系:有掌管樂舞機構的行政職官,如冢宰、大司馬、大司徒、大宗伯等;有具體掌管、管教樂舞的樂官,如大司樂、樂師、舞師、鼓人、磬師、鐘師、笙師等。
2.制定了合乎自然之道、有高度規范性樂教措施:如按年齡和季節來分配教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入學”“立學”“頒學”的有樂舞儀式的教學活動。
3.形成了禮樂一體,同時也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全面教學模式:如教授的內容有舞蹈類的六小舞、六大舞、儺舞、巫舞、舞雩等;有音樂類的四夷樂、散樂、燕樂等;有涉及樂器類的竽、笙、蕭、土鼓、笙、等。
4.確立了提倡中和、祗庸、孝友之樂德來教育培養國子使其成為內有涵養,外有德行,在現實生活中成為謙謙有禮、恭敬溫文,忠孝悌廉、仁義智信、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君子的教育目的。
這一系列的教育成就和規模是古代樂舞教育的典范,它證明了樂舞教育對禮儀規范、培養國之棟梁、強化政治統治、安撫和教化人心的巨大意義。
周代的舞蹈教育:周代制禮作樂,強調樂舞的教育作用,禮樂制度里有著名的“六小舞”,為周代教育年輕國子的必修課程之一,其中的“羽舞”就是拿著羽毛道具起舞的。
蓮花洞中的飛天很好地繼承了周代樂舞的傳統,從舞姿、道具到衣著、裝飾,都彰顯出了中原文化特色,而且這種舞人居中、樂人在側的畫面,是我國古代樂舞表演時的真實寫照,也證實了中國樂舞藝術具有綿延不斷的強大生命力。
六代樂舞是中國古代宮廷樂舞,其順序為:
黃帝時期的《云門大卷》:黃帝時開天辟地后,為祈求天神保佑天下太平,黃帝令伶倫及飛龍氏共同創造《云門大卷》。
唐堯時期的《大咸》:也稱《大章》,是唐堯時期祭祀天地神靈的樂舞。
虞舜時期的《韶》:是虞舜時期祭祀天地神靈的樂舞。
夏禹時期的《大夏》:是夏禹時期祭祀山川神靈的樂舞。
商湯時期的《大濩》:是商湯時期祭祀宗廟先祖的樂舞。
周武王時期的《大武》:是周武王時期祭祀先祖及天地神靈的樂舞。
六代樂舞在周朝時被確定為最高級別的宮廷樂舞,用于郊廟祭祀等場合。每一代樂舞都有其特定的主題和意義,通過音樂和舞蹈的形式來表達對天地神靈、山川、宗廟先祖的敬仰和祈求。這些樂舞不僅是中國古代音樂和舞蹈藝術的珍品,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古代樂舞教育課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古代樂舞教育課程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