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愛之年華教育課程3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愛之年華教育課程3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很多父母都知道,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幫助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但是生活中,我們還是能看到一些父母常見的誤區。
聽過一位媽媽的吐槽,我兒子今年上六年級,平常一起看電視的時候,問題特別多。有一次我們看一個古裝劇的時候,孩子就問:“媽媽,他們古人說話為什么不像我們課文里學的文言文一樣呢?他們夏天穿得那么多不熱嗎?男人為什么也穿袍子,留長頭發,還梳小辮?”
不知道這孩子哪來的這么多問題,有時候弄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給我煩死了。那這個媽媽是在吐槽,但我聽完之后,反而覺得是好事,為什么呢?因為這不就是獨立思考嗎。
獨立思考有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某個事物或問題的時候,能夠不受他人、外界的干擾,提出自己獨立的看法或者疑問。所以簡單地來說,獨立思考最核心的表現就是提問。
將其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問題意識,一個是質疑精神。
那先來說說問題意識。它指的就是我們對一個事情有好奇心、有懷疑或者有困惑這樣的感覺的時候,想要一探究竟,然后不斷地提出問題,并且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一個狀態。
那么,家長怎么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呢?
孩子在小的時候本身就有一個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會有一個天然的求知欲,想要把它們探究清楚。那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呵護好孩子本身的這樣一個問題意識。
在孩子自然發問的時候,我們家長要積極回應,并且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解決問題和困惑的方法。這樣不但解決了一個問題,而且還能幫助孩子發展他的獨立思考的意識,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會自己去學到更多新的知識。
激發孩子好奇心,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并鼓勵他去自主探索求知,采用觀察、對比、體驗、實驗、實踐、學習理論、邏輯推理等方式,在此過程中給予相應的幫助比如精神和物質幫助,最主要是知識方法上的幫助,鼓勵孩子就同一個問題根據自己的認知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要求他就自己的看法進行論證。
鼓勵他帶著自己的理解去獨立行動,在行動中自我辯證,自我反省,自我前進,逐步提升實踐能力。通過累積一點點的嘗試,一點點的完善,一點點的成就感,逐步樹立自信,走向自強。直到最終完全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行動。
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獨立是什么意思。在我看來,判讀獨立與否有三個標準:
第一,是否能夠獨立地作出選擇。
第二,是否能夠獨立地判斷自己的價值。
第三,是否能夠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先問一問自己,這三條標準自己能不能達到,如果自己都達不到,如何在孩子面前做出一個表率?所以,育兒就是育己,感恩孩子,和他一起,再一次的成長。
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大人來對待,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道理,首先,這就意味著不會對孩子的事情橫加干涉,事情即便沒有朝著我們希望的那樣去進行(比如學習),也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需要承擔不學習所帶來的后果。
放下那些“我希望孩子這樣,我希望孩子那樣”的執念,放手讓他們去做,即便是是失敗,本身也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作為家長,我們有這樣的勇氣嗎?
其次,平等對待,意味著不要訓斥,也不要表揚,訓斥中長大的孩子,只會變成一個沒有自信,唯唯諾諾的人;表揚中長大的孩子,只有得到表揚,才會驅動他去做事情,本質上也是缺乏自立的。
我們要做的事是謝謝你。如果我們能夠對孩子做對的事表達謝謝的時候,孩子立刻就能夠感知到,這件事作對了,并且孩子也獲得了價值感。比如說,孩子在博物館觀賞文物時很安靜,我們只要說,謝謝你今天這么安靜就好了。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很守游戲規則,我們只要說,謝謝你這么遵守規則,就好了。無需表揚或批評,謝謝他就好,因為這個是公平,平等的,就像我們和其他人相處時一樣,其他人做對的事,我們也應該對別人表示感謝。這時候孩子的價值感,就會得到大幅度提升。接下來孩子怎么做,他自有分寸。
阿德勒說,一個孩子終身,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叫歸屬感,一個叫作價值感。歸屬感是愛,價值感是感謝。愛能夠給他歸屬感,感謝能夠給他價值感,大道至簡,所以我們要表示感謝,而不是訓斥或表揚。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愛之年華教育課程3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愛之年華教育課程3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