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基礎教育課程五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基礎教育課程五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三維目標觀,即教學的目標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2)綜合課程觀,課程的設置要更加綜合,體現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培養學生綜合的視角和綜合的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既分化又綜合的現實。
(3)內容聯系觀,即課程內容的教學,要努力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相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習更有意義。
(4)學習方式觀,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5)發展評價觀,重視學習的過程評價,通過評價發揮促進學習的作用,而不是檢查驗收的作用。
(6)校本發展觀,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開發校本課程,增強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特色發展。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五觀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指的是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表示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
五觀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
1、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國家是有階級社會的組織,國家的本質是階級統治,國家是由許多部件所組成的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 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人成為盲 目起作用的、異己的力量。
4、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社會的變革便是歷史。把人類橫著看就是社會,縱著看就是歷 史。喻之建筑,社會亦有基礎與上層?;A是經濟的構造,即經濟關系,馬克思稱之為物質的或人類的社會的存在。上層是法制、政治、宗教、藝術、哲學等,馬克思稱之為觀念的形態,或人類的意識。
5、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文化是與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的歷史性的情況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現了歷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條件下,某個社會群體或者是某些社會群體所處的文明的外在表征。文化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同時,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間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基礎教育課程五觀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基礎教育課程五觀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