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學前教育課程觀包括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學前教育課程觀包括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不能過于小學化,所謂學前教育就是對幼兒園3~6歲的兒童進行的教育,這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課程還需要滿足孩子游戲的天性,要不然他們坐不住。
同時呢,也需要滿足他們個性發展的需要,以及學習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的發展需要。
教師觀的內容主要包括現代教師角色轉換和教師行為的轉變,角色上1.從知識轉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2.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發展者。
行為上的轉變體現在1.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2.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課程有學前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現代漢語、教師口語、兒童哲學、兒童文學、學前兒童發展科學、學前教育史、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幼兒園課程、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聲樂、美術、鋼琴、舞蹈等。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培養能在保教機構、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其他相關機構從事保教、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要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和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
幼兒園課程的特點,會教該年齡段必會的一些生活常識,教小朋友兒歌,認識一些簡單的數字,玩游戲,開發智力的拼圖,教小朋友學會分享,教小朋友簡單的英語單詞和兒歌,讓小朋友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們學們和小朋友相處,讓小朋友在快樂中學習。
培養小朋友多方面動手,動腦的能力,提前開發孩子的智力。
【小班習慣養成表】
1.能夠自己進餐,專心吃完自己的飯菜
2.學會漱口
3.不亂扔垃圾
4.能夠穿脫簡單的衣服
5.一起游戲時遵守規則,不大喊大叫
6.集體活動時不推、不擠別的小朋友
7.不打人不罵人
8.能夠記住好朋友的名字、老師的姓
9.學會排隊等待
幼兒園課程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實施并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幼兒園施加教育影響的一種中介,以引導和促進幼兒朝著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發展。這一定義既反映了一般課程的基本特征,如目的性、計劃性、結構性等,也反映了幼兒園教育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獨特性意味著某些教育任務和要求(身體保育)是幼兒教育階段所特有的,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是必需的;不可替代性意味著其他任何年齡階段的教育功能、目標、內容及方法都不能直接移植到幼兒園教育上。 幼兒園課程的特點是 (1)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性、啟蒙性(2)幼兒園課程的全面性、生活性(3)幼兒園課程的整合性(4)幼兒園課程的活動性與直接經驗性(5)幼兒園課程的潛在性。
1、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性、啟蒙性:幼兒園課程的對象是3- 6歲的幼兒,3- 6歲的幼兒身心發展迅速、好奇心強、有強烈的求知欲是這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而這些特點也為他們探索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條件。幼兒園課程承擔著開啟幼兒的心靈與智慧、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重任。
2、幼兒園課程的全面性、生活性。幼兒園教育要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特點,這是對幼兒園課程適宜發展性的詮釋。幼兒園課程的任何一個結構要素都受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的制約。
3、幼兒園課程的整合性:幼兒園課程要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和發展特點出發,以幼兒為本。適宜發展并不等于適應發展,并不表示要一味迎合、遷就幼兒現在的身心發展水平。幼兒園的任務是使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和個性品質,促進幼兒更健康、更和諧地發展。適宜與促進本身就意味著適宜發展是“手段”,而促進發展才是目的。
4、幼兒園課程的活動性與直接經驗性:幼兒園課程具有基礎性,也具有非義務性,這是由學前機構教育的非義務性質決定的。它不具有強制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說,幼兒園課程不是所有3~6幼兒都必須學習和完成的“任務”。幼兒園教育的非義務性,使得幼兒園課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當然,這種靈活性不是隨心所欲的,是以國家有關教育政策為指導,以幼兒身心學習發展規律為依據的,它為教師和課程工作者留出了巨大的創造空間。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學前教育課程觀包括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學前教育課程觀包括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