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課程心理學改革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教育課程心理學改革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布魯納。
布魯納認為,人的認識過程是把新學得的信息和以前學習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現杰羅姆·布魯納作品實的模式)聯系起來,積極地構成他的知識的過程。
1、策略的選擇要權衡三個因素:
(1)信息的情境;思維過程是在一定的信息或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
(2)認知的難度;思維是一種艱苦的活動。
(3)風險性。思維的概念化過程的結果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2、兒童的智力發展階段論:
布魯納受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的影響,也對兒童的智力發展進行了-些實驗研究。他認為,智力乃是人獲得知識、保持知識以及將知識轉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
杰羅姆·布魯納 的思想局限性:
布魯納學習理論中的缺陷和不足與它的貢獻和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相比,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進一步開展研究,從而完善學習理論。
布魯納是一位在西方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都享有盛譽的學者,他的思想貫穿整個教育理論知識體系。布魯納運用構造主義的方法論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構筑了以認知心理學研究為基礎的教學理論,并親身參與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的中小學課程改革運動。
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教學論”被譽為現代教學理論的三大流派之一,對世界教學理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布魯姆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
1、六十年代初,行為主義轉向認知范疇。布魯納發起的教材改革運動促使美國教育心理學轉向對教育過程、學生心理、教材、教學手段等改革的探討。
2、六十年代,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興起,提出了“學生為中心”的主張,認為教師只是“方便學習的人”?! ?/p>
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奧蘇貝爾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系統闡述了有意義學習的條件,而加涅則對人類學習進行了系統分類,這兩種理論為教育心理學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加涅將學習過程劃分為了八個階段:
1.動機階段
把學習者的期望與實際學習活動聯系起來,并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2.了解階段
在該階段,學習者的心理活動主要是注意和選擇性知覺。在知覺過程中,學習者會依據他的動機和預期對信息進行選擇,并把注意放在那些和自己的學習目標有關的刺激上。
3.獲得階段
所學的東西進入了短時記憶,也就是對信息進行了編碼和儲存。
4.保持階段
以編碼的信息將進入嘗試記憶的儲存器,這種儲存有可能是長久的。
5.回憶階段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經歷了發展、成熟、完善階段:
1、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問世,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他以“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這個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學體系。1868年,俄國教育家烏中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對當前的心理學發展成果進行了總結。
2、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20世紀50年代末)。在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學吸取了兒童學和心理學測驗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內容。此時行為主義占優勢,強調心理學的客觀性,重視實驗研究。杜威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從做中學”為信條,進行教學改革實驗。
30年代后,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興起,同時信息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3、成熟期(20世紀60年代~20世紀70年代)。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日趨集中,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這一時期,西方教育心理學比較注重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
4、完善時期(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學越來越注重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教育心理學得到了大發展。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的分歧越來越小。一方面,認知派理論和行為派理論都在吸取對方合理的東西,兩派都希望填補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另一方面,東西方心理學相互吸收互補。
5、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性特點鮮明的學科,其交叉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心理科學與教育科學的交叉;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交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于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激發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課程心理學改革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課程心理學改革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