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課程計劃相關知識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教育課程計劃相關知識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課程設計。
培養目標:學校培養人的目標,受國家教育目的的影響。
課程目標: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安排的教學內容以及要求學生達到的程度。
課程設計包括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又稱教學大綱),教科書(又稱教材)
課程計劃: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有關學校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答:
一、忠實取向:認為課程實施過程即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是課程實施過程實現預定的課程計劃的程度。實現程度高,則課程實施成功;實現程度低,則課程實施失敗。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體現在其對課程、課程知識、課程變革、教師角色的性質以及研究方法論的認識方面。
二、相互適應取向該取向認為,課程實施過程是課程計劃與班級或學校實踐情境在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組織模式諸方面相互調整、改變與適應的過程。
三、課程創生取向認為,真正的課程是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課程實施本質上是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既有的課程計劃只是供這個經驗創生過程選擇的工具而已。
《課程綱要》
課程大綱,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
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交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1、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方面作了敘述。
2、在教學方式方面,課程大綱重視知識的傳承,重視較多的是科學的結論。
3、課程大綱關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相對較少。
1、 目標取向的課程評價。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稱為“現代評價理論之父”的泰勒及其學生布盧姆等人,他們認為課程評價是將課程計劃和預定課程目標相對照的過程。在這里,預定目標是評價的唯一標準,它追求評價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因而,這種取向的評價的基本方法論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并常常將預定目標以行為目標的方式來陳述。
2、 過程取向的課程評價。這種評價試圖將教師和學生在課程開發、實施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都納入到評價的范圍之內,強調評價者與具體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張不論是否與預定目標相符,與教育價值相關的結果,都應當受到評價。
3、 主體取向的課程評價。這種觀點認為課程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
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科學課程的順利實施,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 導向性原則。評價應以課標為基本依據,要能增進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② 發展性原則。評價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同時要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③ 科學性原則。評價必須科學規范,以保證評價信息客觀、準確,確保評價結果可靠性和有效性。
④ 多元化原則。不僅要有外部評價,還要重視學生自我評價。
⑤ 公平性原則。考慮學生實際情況,避免因民族、地域、風俗、性別等差異導致評價結果的偏差。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課程計劃相關知識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課程計劃相關知識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