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培訓心得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培訓心得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回憶性散文具有獨特的美學規范,它之所以不同于記敘類文本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的特點。首先,回憶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他不追求完整性。其次,作為回憶性散文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雙重視角:一是體驗主體——過去的“我”;二是回憶主體——現在的“我”。文章中既有“當時的我”的感受,也有“現在的我”對“當時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忽視這一點,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文章的特點,培養文章意識。
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也不例外,文中的兩個“我”時隱時現。主線部分是過去的“我”,但是“可惜我那時不太用功,有時也很任性”的出現,又回到了現在的“我”。而在教這類文章的時候我覺得應該重點把握好“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的兩種差別(即“二我差”)。讓學生找出兩種不同的感情,并且能夠體會到兩種感情的差異。
《藤野先生》在前一部分的敘述者“我”是生活的旁觀者,對人冷漠、懷疑,對學習不用心,甚至對自己的國家也沒有歸屬感,稱“清國留學生”“明的遺民”。而另一個“我”以身許國,激起了救國之夢。而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藤野先生。而具體操作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首先讓學生通過表格的形式把文中的事件、心態與情緒、相關詞語以及主要行為歸納理順(目的是為了掌握文章內容的同時體會兩種不同的感情)。尋原因,引出藤野先生。
當然也有老師提出在執教回憶性散文時采用四一律教學策略,即通過一個語段把握文本基調,通過一個語句體會雙重視角,通過一個詞語呈現語言特質,通過一個標點體會作者情感(鮑靜靜.回憶性散文文體特征及教學策略摭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8(01))。按照四一律教學的策略可以用課文中倒數第二段來作為出發點,進行思考、追問:為什么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總之,在新的統編版教材里選了很多回憶性散文如《秋天的懷念》《背影》《回憶我的母親》《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對于這些回憶性散文,執教者要充分認識到文本的特點,把握好教學重點,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走進文本。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回憶性的吧?說白了就是寫一篇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對于成年人,應該沒有任何難度,估計對小孩是有點難度的,因為他的理解能力,還沒有到達這個點,畢竟魯迅寫百草園的時候,已經45歲了。
統編部編教材。這本教材是二零一六年開始使用的,近幾年又多次進行小幅度的調整,教材內容更加適合各個兒童年齡特點,貼近生活,增加了許多古詩內容,文言文,讓學生對中華瑰寶進一步了解,從而體會古詩帶來的魅力,讓中華文化得以傳承。
本冊教材編排了八個主題單元,從語文要素上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類別。
一是文體單元,包括第三單元——現代詩、第八單元——童話。語文要素主要指向如何閱讀現代詩和童話。
二是習作單元,包括第四單元——寫動物、第五單元——寫景物。為什么將第四單元也歸類為“習作單元”呢?因為這個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是從體會寫法角度提出來的,而且與單元習作聯系緊密,是典型的讀寫結合關系。這與統編版習作單元中閱讀訓練要素和表達訓練要素之間的聯系是一致的。第五單元從選文角度也可以看做是文體單元——游記,是從學習寫法角度編排組織學習內容和活動的。
三是閱讀方法策略學習單元,包括第一單元抓關鍵語句體會感情、第二單元運用提問策略提問策略進行閱讀,并試著解決問題、第六單元如何抓住長課文主要內容、第七單元從人物語言動作描寫中體會人物品質。其中,第二單元與四年級上冊的“策略單元”是一脈相承的,是提問策略的進一步運用。第二單元從選文角度也可以看作是文體單元——科普說明文。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培訓心得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培訓心得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