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十個方面:
1.一些義務教育學校無計劃、超計劃組織招生;
2.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未嚴格遵守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規定,以各種名義組織考試或變相“掐尖”選生源;
3.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學生考試成績、各類競賽證書、學科競賽成績、考級證明或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各類考試結果等作為招生入學和分班依據;
4.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招生未納入屬地統一管理,未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或未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超范圍招生;
5.公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以高額物質獎勵、虛假宣傳等不正當手段招攬生源;
6.公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收取或變相收取與入學掛鉤的“捐資助學款”;
7.義務教育學校未實行均衡分班,設立任何名義的重點班、快慢班的;
8.初中學校對學生進行中考成績排名、宣傳中考狀元;
9.義務教育學校存在人籍分離、空掛學籍、學籍造假等現象,為違規跨區域招收的學生和違規轉學學生辦理學籍轉接;
1、學校層面:課程設置及安排不當
學校是中小學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學校承擔著義務教育及勞動教育工作,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受教育體制影響,很多中小學學校都為了升學率而大力發展教育,只注重對學生文化課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的教育。
在課程設置方面,關于勞動實踐的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與安排不足,很多課都淪為雞肋課或室內課,在課堂中也只是單純講解勞動理論,學生缺乏必要的鍛煉和實踐,而且大多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單一,唯分數論導致學生的勞動實踐參與深度與廣度不足。
2社會、家庭層面:對學生勞動技能鍛煉與培養機會不足
從社會和家庭層面來看,目前很多家庭都對中小學學生參與勞動技能鍛煉和培訓這一教育工作存在認知偏差,缺乏高度重視,在精神層面和行動層面的支持力度都不夠。
相比于農村家庭的孩子而言,大多數城市的家庭都無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勞動機會和崗位,還有很多城市的社區或街道也沒有合適的勞動實踐機會讓學生接受勞動技能的鍛煉和培養,導致學生與社會勞動實踐相脫節,追求安逸的生活,散失了基本的勞動技能,勞動意識比較淡薄;加之,學校與社會和家庭缺乏必要的聯動與配合,很少組織勞動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意志,所以不利于學生綜合勞動技能的培養和鍛煉。
3學生層面:缺乏正確的勞動教育意識
學生是勞動主體,也是接受義務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基本對象,在當前大力倡導文化發展與繁榮的時代下,很多中小學也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吃苦意識和勞動意識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總體而言,大多數城市的中小學學生從小都在安逸的生活環境下長大,對勞動缺乏深刻的認知,社會體驗不足,所以其在接受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排斥心理,甚至有很多學生單純認為勞動又苦又累,而且還會影響文化課的學習,所以缺乏正確的勞動教育意識,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
1、勞動教育課本化、游戲化、表面化。
絕大多數學校僅滿足于開了課、完成課時,勞動教育課本化、游戲化、表面化現象突出。許多學校以學生安全為由,以課代勞、以教代勞、以說代勞、以畫代勞普遍存在。由于擔心勞動操作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學校一般通過安排手工制作、課堂操作等活動來組織勞動課教學,離“出出力、流流汗”的勞動體驗要求相差甚遠。
2、社會實踐蜻蜓點水、走馬觀花
校外勞動資源十分匱乏。在一些城市,過去的學農學工學軍基地變成了綜合實踐基地,分中學生和小學生基地兩種。綜合實踐基地內部設置比較完善,有書法、剪紙、手工編織多種課程,集藝術教育、科普教育、勞動教育、生命教育于一體。但目前的情況是,因場地有限,學生眾多,小學階段往往只有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學期可以去實踐基地活動一天。很多學校的學生是帶著優越感、懷著春游心態來走馬觀花一下,最后對整個播種、生長、收獲過程還是不甚了了。只有自己參與勞動,才能體會到即使養棵花也是不容易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