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發展情況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發展情況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是“提質量”。在人人都有學上之后,人們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上。促進均衡發展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內涵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二是“縮差距”。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后,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上升為義務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進均衡發展,就要大力加強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和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盡快形成城鄉同標準、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對口支援制度,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義務教育發展。很多地方為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成都積極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廣東省開展“千校扶千校”活動,組織發達地區10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口幫扶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資源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陜西吳起縣投入5億多元統一全縣建校標準,實現了辦學條件均等化;安徽銅陵市鼓勵教師跨校兼課、兼職,促進了高水平教師資源共享。要從硬件、軟件等各方面促進區域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取消設置重點校和重點班,統一學校公用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標準,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實行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四是“建機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長效機制。要打破校際和城鄉之間的分割,形成城鄉和地區義務教育共同發展機制。認真總結一些地方探索的學區管理、集團化辦學、農村九年一貫制、示范性高中和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經驗,創新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強化督導評估,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和激勵機制。
還應注意的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義,更不是一個模式辦學,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學校的同時,要鼓勵優質學校繼續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農村地區開始面臨中小學教育資源缺乏的問題,難以滿足當時農村居民對義務教育的基本需求,盡管當時在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數量眾多的中小學校,但是這些學校、教學點受地理、經濟、交通等條件的制約而相對分散,既不方便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同時也加大了學生的上學風險,如果不能針對這一現狀進行改善,那么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則會進一步加大,不利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
而“撤點并校”政策是我國在21世紀開始之初所推行的與我國當時國情及教育實際相適應的一項教育改革措施,針對過去農村地區中小學多、亂、散問題而對相關學校、教學點進行重新布局與規劃,使教學資源、生源等集中起來,從而實現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重組與優化,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新教育背景下義務教育的發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發展情況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發展情況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