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法中的家庭責任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法中的家庭責任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用愛國情懷、民族精神,激發社會責任感。縱觀歷史,愛國主義歷
來是激勵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精神動力。個人的前途和命運,總是同祖國民族的興衰榮辱戚戚相關的。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應該正確判斷世界發展趨勢,深入了解中國國情,深切關愛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不負時代重托,肩負歷史使命,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上,建設祖國,報效祖國,這是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而又具體的體現。
2.用崇高信念、遠大理想,培養社會責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社會責任感是實現理想的條件。理想與責任是互相聯系的,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能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作為一個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既享有一定的權力,又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既從社會中獲取,又要為社會奉獻。權力與責任和義務是統一的。沒有無權力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力。不講責任和義務的思想是錯誤的。當代大學生只有樹立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才能自覺的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3.用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態度,能夠激勵人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主義是以社會
主義集體為價值目標,以個性發展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增強個體的主人翁責任感,然而個體對社會,個體對他人的責任離不開人的自我責任意識。個體對自我的責任意識,是個體對社會、對他人有責任感的內在基礎。很難設想,一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能為社會、為他人負責任。自我責任意識,意味著個體的自律,和對善的追求。每個成員應該發揚團隊精神,培養集體觀念,自覺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逐步培養自己作為一個集體成員的責任心,盡到自己的責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責任意識,啟動了他的內力,才能進一步上升為社會責任意識~
謝謝邀請。
家,是永遠的港灣,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在外受委屈了,第一時間是想著回家哭訴,希望得到親人的安撫。所以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責任是呵護。呵護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讓孩子感受親情,關愛,并學會愛家人,在親情濃郁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更陽光,更體貼。
家是港灣,那么學校就是遠航投身風浪前的試水了。因而學校教育的主要責任是錘煉。在循序漸進的教導下,增加知識經驗,提高技能本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經歷失敗,接受斥責,承擔責任……通過有控制的捶打,使其心智漸漸成熟。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寵溺過甚了,需要在學校的熔爐中千錘百煉方能合格出廠;捶打過猛了,需要家里親人用心撫慰避免一蹶不振。
古人的慈母,嚴師兩種稱謂,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這兩種身份的不同要求。
這個筆者有個原創教育模型:
1.如果將孩子比做一部手機,家庭教育的工作是裝“安卓、IOS”等操作系統,學校教育是裝APP。
2.如果只裝APP(數學、外語、籃球、鋼琴等),不考慮底層系統(情感依戀、安全感、行為習慣、認知系統等),手機運行就會卡頓,甚至死機,更有甚者發熱發燙,燒毀手機3.如果只搞底層系統,不裝APP,這部手機就沒什么功能可用,對人沒有價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同樣的,孩子沒有技能,每天只會吃個調侃,會被社會逐漸淘汰。
所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各有分工,雖有交集,但不可相互替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法中的家庭責任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法中的家庭責任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