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哪個教育家提出了交往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哪個教育家提出了交往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樣的。
因為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老師,就算不上幼兒園,從小學到大學,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在學校,和老師接觸,
所以,老師的素質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老師本身就需要不斷學習,這樣才能給到學生更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把孩子的教育都交給老師,老師要面對的學生太多,顧不過來很正常,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當甩手掌柜。
家庭教育,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教師的素質一定是影響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但是也絕不僅僅是只有教師素質決定教育素質!
近來,學校教育一直推行新課改,想要推進課堂改革,提高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教育者的高素質才是最重要的?;鶎咏逃咧挥羞M一步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引領課堂的走向。
教學本身不是目的,學生各種素養和能力的實現才是根本。現在教育也不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灌輸式填鴨式教育,更注重創新、創想,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更多元化的學習教育!
作為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1、首先要有專業扎實的基本功,吃透教材,了解適齡段的同學心理和認知水平!
2、充分準備,備好課,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設計好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環節!怎樣引起學生興趣?
3、在一節課上,學生的能力是怎么培養的?學生的意志品質是怎么達成的?通過學知識讓學生生成什么樣的智慧?
4、不再灌輸式教育,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只是引導者和組織者,讓孩子們思維碰撞,從過程式,探究式學習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不再邊緣化學習!
教育的意義、目的、價值就是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學生,而課堂是培養學生的“主戰場”。
教師可以講,但教師同樣也是一個學習者,要與學生PK、碰撞,讀懂題目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這三種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標!如果課堂上學生的眼光炯炯有神,爭論得滿臉通紅,課堂教學就達到了效果。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是兩個“素質”和一個“決定”。
首先說“決定”。“決定”就是發揮最直接的作用。比如我們的經濟實力決定了我們的購買力,我們腳的大小決定了我們穿多大的鞋。
我們能否說我們學歷高決定了我們掙更多的錢呢?不可以。因為掙錢多這一結果是諸多因素的疊加結果,學歷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不發揮最直接的作用。因此,只能說,學歷高影響掙更多的錢。
其次,談兩個“素質”。教育體現的是合力,有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的參與。教育素質是綜合評估標準,是教師教學、學校管理、社會風貌、家庭教育、個人成長等綜合素質的體現。教師素質包括教師知識水平、教學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和心理疏導等素質。
解釋完兩個素質你不難發現,教師素質只是教育素質里一個重要因素,但絕不是“決定”作用。否則不會有孔子弟子三千只有七十二賢的現象了。北大畢業的老師未必定能教出北大的學生,便很好說明了這一道理。
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表達:教師的素質決定教學的質量,影響教育的素質。
國民的素質取決于他們生長的環境。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因素中,家庭第一,學校第二。大多數人在接受完學校教育后基本快成人了,人格可塑性的關鍵階段是在求學階段。身教勝于言教,在學校里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孩子看在眼里,特別對小學和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老師就是第二父母,孩子的是非感都受老師影響。所以教師的素質決定教育的素質。而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柳下惠原是魯孝公兒子公子展的后代,周朝規定子孫經過五世后,就不能用國姓了。春秋時期,還沿用這個規定,所以柳下惠就不能再用魯國公族的“姬”姓,而是用了其始祖公子展的名作為姓,姓展,名禽,又名獲,字季。因為他的家住在魯國的一個下屬地方柳下,死后謚曰惠,所以又稱柳下惠。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既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問家,也是一位正值守信的政治家,相傳他曾因正值,而被三次罷官,但他依然留在魯國,拒絕其他國家高官厚祿的邀請。
柳下惠最為有名的典故是“坐懷不亂”。說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柳下惠鄰居家的一個女子回家晚了,家人關上大門睡覺去了,女子叫門叫了半夜也沒叫開門(古代女子地位之低可見一斑),然后就在門外凍僵了。柳下惠讀書到半夜時分,開門想呼吸下新鮮空氣,打開門看到這名凍僵的女子,遂抱到自己房中摟在懷中,用體溫溫暖該女,就這樣抱持了一夜,救活了這名女子,而與其無任何越軌行為,可見其操行之高尚?!抖Y記》注曰:“以體曰嫗”,按嫗,謂坐于懷也,俗所稱坐懷不亂,即柳下惠事。可見此時絕非空穴來風。
有關柳下惠事跡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他本人具有堅韌、正值、守信、公平、誠實、廉潔等優點,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典范,因此孟子稱其“圣之和者也”,也就是和圣。他的事跡對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刻的借鑒作用。
被孟子成為圣人的還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者也。”
隨著歷史的變遷被后人稱之圣人還有“智圣”東方朔;“武圣”關羽;“酒圣”杜康;“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棋圣”黃龍士;“草圣”張旭;“詩圣”杜甫;“茶圣”陸羽;“詞圣”蘇軾;“藥圣”李時珍;“史圣”司馬遷;“醫圣”張仲景;“樂圣”李龜年;“曲圣”關漢卿;“劍圣”裴旻。
天下三百六十行,做的突出你就是“圣人”。
內心和諧柳下惠
孟子認為柳下惠也是圣人。魯國大夫柳下惠在一個寒夜里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姑娘,眼看著就要凍死了,柳下惠把姑娘抱在懷里溫暖了一夜,沒有任何非分之想和非分之舉,人們稱贊柳下惠是正人君子。柳下惠不僅是正人君子,還是一個著名的賢人,《論語》中記載:
“柳下惠當時在魯國擔任司法長官,三次被撤職。有人告訴柳下惠,你盛名遠揚,為何不離開魯國,到其他國家去做官呢?柳下惠說,我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我不按正道侍奉君主,為什么要離開本國呢?”看來在孔子的眼里,柳下惠是個以直道而行、堅持正義的賢人君子,是個值得尊敬的牛脾氣。但在孟子的眼里,柳下惠是個一團和氣追求和諧的人。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為羞辱,不會因官小而辭職;立于朝廷不隱藏自己的才干,但必定按自己的原則行事;被冷落遺忘也不怨恨,困窘也不憂愁。與鄉里人相處,很隨和地而不忍心離開。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縱然在我身旁赤身裸體,又哪能沾染著我呢?所以聽到柳下惠風范的人,胸襟狹小的人也寬大起來,刻薄的人變得厚道了。” 柳下惠始終保持人格獨立和內心和諧,世界如何與我無關,我只做我該做的事,別人對我如何也沒有關系,我依然微笑面對社會。
孟子很推崇柳下惠的和光同塵、和而不流的精神,認為柳下惠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獨立人格,如春風化雨,能讓刻薄寡恩的人變得樸實厚道,讓心胸狹小的人變得寬宏大量,能對社會產生正能量,所以,孟子把柳下惠看成是圣人中最為和樂的人。
在孟子把柳下惠列為圣人之前,社會上關于圣人的標準,特別是孔子關于圣人的標準,實在是太高了,高的一般人都遙不可及。當時孔子認為,圣人必須擁有王位,這樣的標準太嚴苛,讓歷史上好多賢人都失去了做圣人的資格,連孔子自己也被擋在了圣人門外。孟子對圣人理論進行了修改和完善。
孟子首先降低了圣人的標準,讓他們從云端落到地面,成為百姓眼中可愛可敬可親可學的人。孟子認為,只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沒做過王也可以是圣人。所以不僅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甚至連伯夷、伊尹、柳下惠那樣的賢人,也可以升格為圣人。在這個標準下,孔子很自然地成為了圣人的一員了。
孟子還別出心裁地把圣人進行了分類。拒絕吃周朝糧食最后被餓死的伯夷,是最清高的圣人;廚師出身商朝政治家伊尹,為國為民最任勞任怨的圣人;魯國大夫柳下惠是最為和氣的圣人;而孔子是進退有度識時務的,是圣人的集大成者。孟子降低圣人標準的行為,蘊含著他的良苦用心——當圣人的理想觸手可及時,人們就不會自暴自棄。因為,自暴自棄的心理往往來自于看不到未來的絕望與焦慮。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哪個教育家提出了交往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哪個教育家提出了交往活動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