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知行教育課程之清明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知行教育課程之清明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舍。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2、維琪·麥肯基《雪洞》
“一部探索心靈的震撼之書,一段超越極限的修行之路。閱讀這本書,獲得心靈的寧靜與清明。”
3、阿姜查《無常》
“當心開始了解一切事物在本質上都是不確定時,貪愛與執取的問題便開始消散與瓦解。若我們了解這點,心便會開始松開并將事物放下,不貪戀事物,而執取也會隨之結束。當它結束時,人們必將證法,這已是最后一關。”
4、杰克·康菲爾德《狂喜之后》
“在生活中舍離對物質、精神、概念的染著與執取,增加對人間的關懷,就是悟道的最好資糧;同樣,放下、不執取也是悟道后最好的資糧。”
5、斯瓦米·拉瑪《大師在喜馬拉雅山》
“認識種種不同的道路,能引導你形成自己的見地。你認識的越多,就會越想多學。當你把自己明辨的智性磨得銳利了,就能堅定地踏上你的道途,不再有疑。”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燦爛輝煌,我們不僅要用心用力學習中華優秀文化,更要傳承好發揚好我們優秀文化,真正學懂悟透踐行,做到知行合一,汲取我們偉大文化的營養,思想上自覺堅定我們文化的自信!
你好,當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在心里非常快速回答“做就好啦!”但轉念一想,這個疑問應該是很多人都有的。站在“文化”的外延來看文化的人不是少數。在外延上,文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戲曲、國畫、書法等等都是的。對于每一種不同形式都有更具體的傳承方式。但要討論“文化”的傳承,我們便不得不回到“文化”本身。
首先,文化是什么呢?
“文”“化”的合用最初見于《周易》: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其中,“人文”是相對于“天文”、“地理”而說的,而后者都是對客觀存在的觀察,前者“人”既是活動著的主體,又是被觀察的客體。因此,“文化”是用人的活動規律來教化天下,雖說是活動,但人的行為活動又是受觀念指導,所以“文化”歸根到底是精神領域的。人的觀念是在實踐中得來的,這實踐包括人與人、人與天地之間的互動。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可教化天下人的文化應當包含天地人各自以及相互之間規律的文化,可教化天下的人應當是參透這種文化的人。在中國,除了眾所周知的孔孟老莊等圣人之教外,還有在不斷踐行中的人,他們可能是君王,也可能是布衣。所以,傳承若只是學而不化,那等于沒有傳承,也沒有真正領會。中國文化就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文化。
其次,為什么會有人不愿意傳承?
最后,再回到前面所說的文化形式。
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在衣、食、住、行的層面上都有展開,民間藝術就更多了。在任何的表現形式里,都分為道的層面和術的層面。“術”的層面靠不斷操練即可,“道”的層面則需要人的心性來配合,這一部分就是前面提到的范疇。
綜合以上,作為想要傳承文化的一份子,有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修為,提升自己應對不同人事的能力,如此才能感染到更多人愿意了解、接受并傳承中國文化。
文/月山
圖/網絡
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首先體現了對中華文化的尊重,認同中國文化有適應現代化中國的優秀成分。不管我們對中國文化了解多少,至少這種尊重和認同出自我們對自己文化的信心和自豪,這種信心和自豪,是我們適應中國發展所應有的心態。
落實到具體的傳承問題,我們覺得,傳承優秀中國文化,目的應該是為了提供民族文化發展的滋養,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取得在國際上的文化比較優勢,增強文化自信心。懂得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就會感到身處現代發展之中,我們的文化選擇和文化發展就有根有源,在開放學習中更加自信,同時也為學習、理解其它文化提供了參照。
如何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我們通過反反復復的歷史對比,覺得以下幾點是最基本的:
1、根據現代化趨勢,做到古為今用。什么是優秀文化?那就是過去積累下來并對今天仍然有用的部分。優秀文化不是讓我們回到過去,重溫華夏舊夢,而是面向世界發展的未來。自中國現代化開始,就有一種反現代化的思潮,認為現代化消解了溫良恭儉讓的道德,讓人們迷失在精神路徑上。于是現在國學復興中,有人就大講中國文化如何比西方好,拿起經典就背。這能讓中國更有道德嗎?這是把歷史轉型期的多樣化現象當做現代化的原罪來看待現狀的迷思。類似的認識模式還有不少,分析和甄別這些迷思和問題,是我們傳承中國民族文化首先應當具備的科學態度。
中國文化本身不能帶來現代化。但它有適應和推進現代化的要素和成分。對于現代中國,中國自己的文化傳統,是一種學習資源庫,是一個思想庫,是一個民族語言庫。
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各種文化因素融合而成的復合體,它始終處于不斷更新變化之中,不必崇拜,也不必妄自菲薄,文化就是我們自己的胎記和血液,我們是要帶著它走上世界競賽場的。中國文化是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今天看來長短不齊,良莠具在,到底那些算優秀的文化成分,傳承有何意義,都要先定準分析取舍的標準。這種標準,就是中國面向未來、適應現代化的文化需要。
2、抓住核心,揚長棄短。中國文化龐大而復雜,我們對古人和前輩的文化創造力真是嘆為觀止!這個文化體系需要整理,但要把每個部分都清理整齊又談何容易!中國文化不是一個統一的體系,而是多樣化并存的混合體。所以傳承文化就要抓住核心,提綱挈領,取其精華,做到可學可傳。文化整體上有整體的核心,各個領域有各個領域的核心。整體的核心就是精神價值觀和經驗,思維方式,技能與運用。最突出的是《周易》和《道德經》的辯證法思想,自強不息的《周易》人生觀,天人合一的致中和思想,長期熏陶形成的家國情懷,重文崇理的文化特色,因時裁治的制度文明等。
3、融匯現代知識,發展個性。中國如今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但在文化上遠遠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這時我們的文化形象,迫切需要的是自己的文化聲音和特色。但這種特色并不是背離現代化,遠離理性和科學。必須承認,我們現代化的主要科學資源是來自西方和其他國家與民族。這決定了我們的文化必然是開放和多樣的,在這種多樣之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成為塑造文化個性的重要成分。我們的文化要和現代化因素接觸、融合。反觀現代以來的文化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中提取出來的文化精華和現代化要素有相當好的融通性,所以不必害怕文化對比和互相參照;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搞文化建設,不能自說自話。我們的文化要能為其他文化所了解,我們的文化應當能翻譯成“世界語”。這種“世界語”里,中國文化應當表現得個性鮮明、價值觀富有吸引力、科學性令人信服。這樣傳承下來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知行教育課程之清明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知行教育課程之清明篇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