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民國普通教育課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民國普通教育課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民國時期升學要經過三個階段:初等小學4年、高等小學3年、中學4年。
壬子癸丑學制:
民國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時,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學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稱壬子癸丑學制。
主要有:
(1)廢止小學讀經,禁止使用清學部頒行的教科書,廢止給畢業生獎勵出身的制度;
(2)縮短了普通教育的學習年限,把原來壬寅學制中初等小學5年、高等小學4年、中學5年改成初等小學4年、高等小學3年、中學4年,即縮短了3年;
(3)開始承認女子受教育的權利,提出小學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設立女子中學和女子職業學校。除直系教育外,還有師范教育和實業教育兩個系統。
師范教育有中、高兩級,均是本科3年、預科1年;實業教育分甲、乙兩種,均3年畢業,分農業、工業、商業等類,所居地位為初等和中等兩段。實業教育與師范教育比較起來,實業教育的要求較低,僅相當于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學。另外還有補習班與專修科和小學教員講習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設或特設的。
壬戌學制:
民國初年的壬子癸丑學制,主要精神是廢止讀經尊孔,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這個學制所采用的學校系統是以日本學制為藍本的。
民國時期有初中學歷。民國時期的教育制度較為復雜,不同地區和時期的教育制度也有所不同。在民國時期,初中教育屬于中等教育的一部分,初中畢業生可以獲得初中畢業證書,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在民國時期,初中教育的發展較為迅速,許多城市和地區都建立了初中學校。初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也逐漸規范化和標準化。在民國時期,初中畢業生可以繼續升學,也可以進入職業學校或就業市場。因此,初中學歷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1903年,當時稱為格致課。1898年7月,康有為向光緒皇帝上奏《請開學校折》,建議仿德、日學制,通令全國各省、府、縣、鄉開辦學校。1903年全國各官立小學堂,規定開設格致課,這便是我國最早的科學課。課本叫《格致》,用四言韻語寫出,為教10歲內外童子之用。內容譯自日本,主要有:鄉土之動物、植物、礦物;尋常物理、化學現象;生理衛生等。
當時高小開設8科,格致課排于第7位。民國以后,課程名稱先改為博物(1912年1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普通教育管行課程標準》中規定:高等小學開設12科,將格致改為博物,位居第6,初小不設此科,后改為理科。
學前教育課程是實現學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學前教育目標落實到每一個幼兒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響學前教育的質量,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會對幼兒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是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王春燕學者所言:“從中國1903年第一個學前教育機構的誕生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縱觀這百年的發展史可以明顯地看出,學前課程的發展與變革是貫穿百年學前教育發展的一條主線。”
一、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階段
1、20世紀30年代以前:從產生到初步中國化。20世紀初,我國的幼兒園開始建立,此時的幼兒教育都是照搬國外的模式,課程也是完全效仿國外。1903年至1918年,學前教育課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國第一個學前教育法規《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頒布,其中對蒙養院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都做出了具體規定,但其主體內容都是參照日本1899年出臺的《幼稚園保育及設備規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西方先進教育思想不斷涌入,中國早期的學前教育家如陳鶴琴、陶行知、張雪門等,一方面借鑒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進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單元中心制課程”、“行為課程”等課程模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民國普通教育課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民國普通教育課程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